您的位置 首页 技术文摘

绿色甲醇发展成效几何?

近日,绿色甲醇应用引起了广泛讨论。吉利控股集团董事长李书福表示,对于国家而言,发展绿色甲醇既能解决能源安全问题,又能实现碳中和目标;对于中国能源企业和汽车产业而言,是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的重大历史机遇,尤其是中小能源企业有着无限商机。清华大学中国经济思想与实践研究院院长李稻葵认为,能源转型低碳发展毫无疑问是当下最大的一个亮点。绿色甲醇自主可控,绿色甲醇大有希望。为什么绿色甲醇会受到如此重视和关注呢?

是什么?

绿色甲醇,是指在生产过程中碳排放极低或为零时制得的甲醇。与传统煤制甲醇生产工艺不同,二氧化碳加氢气可在催化条件下合成甲醇,实现了二氧化碳资源化利用。

据了解,目前常用的二氧化碳加氢制绿色甲醇工艺路径中,二氧化碳主要来源于地热伴生气、油田伴生气、火电厂排放气、高炉尾气、石灰窑烟气等的碳捕集,氢气来源主要包括电解水制氢、高炉气副产氢、焦炉气副产氢以及化工副产氢。

实现二氧化碳的资源化利用、从碳的正排放到负碳排放外,绿色甲醇还是很好的二次能源储运载体,作为良好的长周期大规模储氢载体拥有众多优点。

实际上,近十年来,我国一直在进行甲醇燃料使用的讨论和试点工作,尤其将其视为减少未来汽车行业污染排放和对化石燃料依赖的一种方式

为什么?

第一,使用绿色甲醇的内燃机也是绿色能源。吉利等生产的甲醇内燃机车技术已相当成熟,今天西安、贵阳等十几个城市的公共汽车、营运车都使用甲醇作为燃料,开了好几年,没有任何问题。

第二,可以做插电式绿色甲醇混合动力,就如比亚迪的唐DM-i,油电混合动力百公里油耗为5升左右。而使用绿色甲醇-电混合动力的话,汽车的碳排放就大幅度降低。

第三,当燃料电池成本足够便宜了,车上装绿色甲醇,通过车载甲醇在线制氢,氢气通过燃料电池发电,电再为车辆提供动力,1升甲醇制氢气的质量是1升液氢的两倍。

据悉,通过把现有液体基础设施加油站改造成绿色甲醇加注站,可以支持内燃机车、电动车、氢燃料电池车三代汽车的发展。

第四,甲醇在常温常压下是液体,安全等级和汽油相近,并且在零下93摄氏度也不会结冰。甲醇是含氢量高达12.5%的液体,可以通过成熟的重整技术制成氢气。因其具有以上优点,甲醇可以通过罐车、管道高效率的输送。在中国西气东输管道已经建成,甲醇是良好的储氢载体,将风能和太阳能以液体的绿色甲醇形式存储,可解决氢气储运的问题。

怎么样?

据了解,绿色甲醇相关项目在全球多地陆续落地。受到欧盟法规驱动,全球绝大部分已经投产或正在建设中的或计划中的绿色甲醇装置位于西欧。年产能在10万吨至30万吨区间。IHS Markit副总裁迈克·纳什指出,从短期来看,欧洲的绿色甲醇产能并不高,但到2027年,有可能增加到120万吨/年左右,即便如此,仍然供不应求。

2022年下半年,全国航运巨头马士基与埃及政府达成合作协议,埃及政府表示将投资150亿美元用于生产船用绿色清洁燃料。马士基表示将推动海事领域降碳,对绿色甲醇生产进行初步技术和经济可行性研究,一旦双方完成项目建设,每年有望向市场投入200万吨绿色燃料。

此外,新加坡、美国等国能源公司也都在积极筹划绿色甲醇相关项目。

我国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甲醇生产国和使用国,甲醇资源产能和产量均超过全球的一半以上。目前我国甲醇汽车市场保有量近3万台,总运行里程接近150亿公里。我国甲醇燃料和甲醇汽车相关的主要标准规范已建立,上下游产业链基本形成,已具备规模推广应用的基础。

以吉利为例,从甲醇能源制备、甲醇能源输配送体系、甲醇车辆应用等方面进行了十八年的探索,致力于全链路闭环的碳中和解决方案。目前吉利正在积极研发车载二氧化碳捕集系统,致力于将甲醇重卡排放的二氧化碳实时捕捉,经回收后加氢合成甲醇循环利用,从而实现甲醇重卡的近零排放。经测算,一辆49吨位甲醇重卡一年排放120吨二氧化碳,这120吨二氧化碳全部捕集后可以生产87吨甲醇循环利用,从而实现甲醇能源的循环往复利用,灵活生产与智慧管理。

商用车是甲醇能源应用的最佳载体。商用车二氧化碳排放占全部汽车二氧化碳总排放的比例高,如采用绿色甲醇,可有效降低整车全生命周期二氧化碳排放。目前,吉利远程新能源商用车集团正在全面打造“醇氢生态科技”,构建多元化绿色甲醇运力生态,助力甲醇商用车快速推广应用。

未来呢?

绿色甲醇正变得越来越主流。虽然当前绿色甲醇生产成本仍高于传统甲醇,但在资源、技术、市场、政策等多方面的推动下,我国甲醇燃料行业必将在实现“双碳”目标过程中,迎来新的更大的发展机遇。而在全球范围内,甲醇需求也已出现增长态势,尤其对于航运业来说,绿色甲醇已成为替代化石燃料的首选。

据预测,未来5年内,全球甲醇需求量将以3%的年复合增长率逐年上涨,每年将增加1400万吨。国际可再生能源署估算,未来甲醇市场中绿色甲醇的供应占比将逐步提高,到2050年,有望达到3.85亿吨。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中国生物质燃料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cnbiofuel.com/technicaldigest/341.html

作者: 网站小编

为您推荐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返回顶部